曼联客场2-2战平热刺的比赛结束后,《曼彻斯特晚报》记者史蒂文·雷尔斯顿(Steven Railston)对热刺新球场进行了深度探访。他的结论是,这座位于北伦敦的现代化体育场,无论从设计美学、媒体设施还是球迷体验方面,都堪称英国顶级。雷尔斯顿认为,对于希望在2030年前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新老特拉福德球场的曼联来说,热刺的成功经验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特别指出,热刺新球场的zoty中欧官网媒体设施和服务已超越英超其他豪门,而其旨在最大化球迷沉浸感的看台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诸多赞誉之外,雷尔斯顿也对新球场在营造“压迫感”氛围方面的不足表达了担忧,并建议曼联在新球场规划时,需在现代化与传统激情之间找到平衡,避免重蹈“友好型”球场的覆辙。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各大球场报道的资深体育记者,我见过形形色色的足球圣殿。但当我第一次踏足热刺的新主场,托特纳姆热刺球场时,那种震撼感是前所未有的。史蒂文·雷尔斯顿的描述一点都不夸张:“它的玻璃外墙和时尚设计立刻吸引了眼球。它看起来就像一艘来自遥远星系的宇宙飞船降落在北伦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靠近一探究竟。”这种科幻般的比喻,精准捕捉了这座建筑的未来感和超凡脱俗。在英国,大多数球场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砖石结构、传统看台,它们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热刺的新球场,由建筑设计公司Populous操刀,显然是想打破这种传统,用大胆前卫的设计语言,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不仅仅是一座体育场,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座现代都市的地标,矗立在曾经白鹿巷的旧址旁,却散发出完全不同的光芒。
上周末,我随曼联客场挑战热刺,也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这座早已声名远扬的球场。此前,我听过无数同行赞扬它是全国最好的球场,而事实证明,这些赞誉绝非空穴来风。从外部看,那艘“宇宙飞船”的形象确实令人过目难忘,它在城市天际线中显得如此独特。而当你真正走近,那种由设计带来的“特殊”感便会扑面而来。球场的每一个细节,从线条的流畅到材质的选用,都透露出一种精心雕琢的品质感。它似乎在无声地向每一位到访者宣告:这里是顶级的,是与众不同的。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品质感,无疑是曼联在规划新老特拉福德时需要重点考量的。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球场,如果能拥有热刺球场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和设计理念,无疑将极大地提升俱乐部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价值。
对我们媒体人来说,球场的媒体设施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和体验。过去十年,我跑遍了英超乃至欧洲各大顶级赛场,深知其中的良莠不齐。有些豪门球场,媒体餐食和工作环境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但热刺新球场在这方面,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尽管安保人员花了些时间才允许媒体进入新闻发布厅,但等待是绝对值得的,因为这里的媒体设施和餐饮服务,在我看来,足以称得上是英超最佳,甚至没有之一。
就拿餐饮来说,我曾觉得斯坦福桥的媒体餐食已经非常出色了,但热刺更胜一筹。上周六的比赛是中午12点半开始,这意味着他们为媒体提供了全套早餐。更令人惊叹的是,选择之丰富简直超乎想象,从英式全餐到各种糕点、水果,应有尽有。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被尊重、被体贴的感觉。而媒体室本身,用“豪华酒店的大堂”来形容毫不为过。这里有充足的工作空间,舒适的皮垫座椅,甚至还为记者提供了储物柜来存放包袋。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大地提升了记者们的工作舒适度和便利性。要知道,在紧张的赛前赛后,一个安静、舒适、设备齐全的工作环境,对我们高效完成报道至关重要。从媒体中心到媒体席的路线也有明确标识,这在大型球场中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迷路。抵达媒体席后,宽敞的座位和绝佳的视野,以及为教练赛后采访提供的媒体大厅,都让我感到,热刺在为媒体人提供服务方面,真正做到了极致,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一座好的球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球迷体验上来。热刺新球场在这方面的设计理念,无疑是超前的。它旨在最大化球迷体验,并将观众席与球场的距离拉近到英国任何同规模球场都无法比拟的程度。这种“近距离”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近,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沉浸。前排座位到边线的距离仅为4.9米至7.9米,这意味着球迷可以清晰地看到球员脸上的汗珠,感受到每一次拼抢的力度,甚至听到场上的呼喊声。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电视转播永远无法替代的。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球场的单层南看台,它是英国最大的单层看台,可容纳17500人。陡峭的设计让整个看台如同一道垂直的墙壁,直插云霄。这样的设计初衷非常明确:营造一种令对手胆寒的氛围。当17500名球迷在比赛中齐声呐喊时,那种声浪和视觉冲击力,理论上足以让任何客队球员感到窒息。Populous建筑设计公司确实值得所有赞誉,他们将这种极致的沉浸感和压迫感融入到了建筑的骨血之中。对于拉特克利夫爵士希望打造一座“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场”的新老特拉福德来说,热刺在球迷距离和单层看台设计上的成功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参考。如何将十万球迷的能量,通过建筑设计最大化地传递到球场上,是曼联新球场面临的关键挑战。热刺球场距离白鹿巷原址仅170码,这种对“旧球场感觉”的保留,也是曼联希望新老特拉福德能做到的,即在现代化中不失历史的“氛围”。
然而,在诸多赞誉声中,我作为一名记者,也观察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热刺新球场的南看台设计旨在营造一种令对手胆寒的氛围,但在上周六曼联造访的比赛中,我却并未感受到预期的那种震耳欲聋的噪音和压迫感。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普遍存在于英超豪门的问题:球场变得越来越像旅游景点。数百名手持门票的球迷坐在看台上,他们或许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或许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英超比赛,他们享受比赛,但却并未为气氛做出贡献。
当然,这是他们的权利,“游客型球迷”仍然是有价值的球迷,他们为俱乐部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收入和全球影响力。但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当地热刺季票持有者的担忧,他们认为南看台应划为专供制造声浪的球迷使用。这种“氛围之惑”,正是现代化商业足球与传统草根文化之间的一种博弈。我曾有幸在白鹿巷被拆除前参观过那里。那是一座老旧的球场,热刺确实应该搬迁,但它曾经能让对手感到压迫感。白鹿巷的看台虽然没有那么陡峭,设施也没有那么豪华,但它所蕴含的,是几十年来球迷们口口相传的激情和信仰,那种纯粹的“主场优势”是根深蒂固的。而热刺的新球场,在视觉上是震撼的,在舒适度上是顶级的,但它似乎并不具备那种“压迫感”,反而显得十分友好。这或许是现代化球场在追求极致体验时,不经意间牺牲掉的一部分。

对于拉特克利夫爵士和曼联来说,他们的目标是建造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新老特拉福德,并希望由本-福斯特+合作伙伴设计的新球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场”。如果重建效果能与热刺主场媲美,他们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热刺的经验也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曼联看到在追求宏伟目标时可能遇到的挑战。老特拉福德的斯特雷特福德看台目前是球场内最具氛围的区域,球迷们在那里高歌助威,是球队的重要精神支柱。曼联需要考虑在新10万座球场中引入专门的歌唱区,以确保能够营造出热烈的气氛,并保留老特拉福德那种独特的“氛围”。
热刺新球场虽然在设计和设施上无可挑剔,但其“友好”而非“压迫”的氛围,正是曼联需要警惕的陷阱。一座伟大的球场,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球迷情感的载体,是主场优势的象征。它需要有能让客队感到窒息的声浪,有能让主队热血沸腾的激情。曼联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热刺的硬件成功,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将老特拉福德传统的、纯粹的足球文化,与现代化球场的设计完美融合。这可能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与核心球迷群体进行深入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在球场运营中划定专门的区域,鼓励和保护那些真正为球队制造声浪的球迷。只有这样,新老特拉福德才能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球场”的同时,也保留住其作为“梦剧场”的灵魂。
从记者的角度看,热刺新球场无疑是英国足球建筑的一个里程碑。它在设计美学、媒体设施、球迷舒适度等方面都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它的出现,为未来球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范本。曼联希望在2030年前建成一座10万人的新老特拉福德,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场”,这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热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Populous建筑设计公司在空间利用和球迷沉浸感上的卓越表现,为曼联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球场距离白鹿巷旧址仅170码,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与曼联希望保留“老特拉福德氛围”的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热刺球场在氛围营造上遭遇的挑战。现代化和商业化带来了“游客型球迷”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主场声浪的强度。我曾体验过白鹿巷那种纯粹的压迫感,而新球场虽然宏伟,却显得“友好”有余,“威慑”不足。曼联若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在新球场规划中,积极考虑如何通过设计(例如专门的歌唱区)和运营策略,来鼓励并保护那些能为球队制造声浪的核心球迷群体。只有将顶级的硬件设施,与老特拉福德深厚的足球文化和火热的球迷激情完美结合,才能真正铸就一座既现代化又充满灵魂的“梦剧场”,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球场”。
